关于促进哈尔滨城市交通健康发展的建议
发布人:罗辑    发布时间:2013-10-28    阅读: 次
      在过去的几年中,哈尔滨市的社会经济在持续快速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同时,也将城市交通的发展带进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地。
      所谓“机遇”,是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施建设的投资上已经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尽管我们的投资还无法与国外发达城市及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但市政府近几年始终把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作为拉动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并从根本上解决了过江交通问题。
      作为“挑战”,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市政府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中,投入了相当可观的资金,但始终无法使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与城市交通需求达到基本平衡,致使城市交通问题始终困扰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城市人口的增加,更加剧了交通需求的高强度和道路交通设施供给的低能之间的矛盾,而且在短时间内采用常规的方法还很难扭转这种“交通逆差”。
      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建设中我们不难看到,无论其经济如何发达、方法如何先进,也没有哪个城市仅仅通过建设道路交通设施来保证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只有通过运用政策、机构、体制、管理、收费价格、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等各主面的手段和措施,来对交通需求进行科学的控制与调节,才能达到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有机的和相对的平衡。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机动化联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土地约束、能源约束、环境约束三者是我国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自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起,全面进入机动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小汽车从开始加速到基本普及,其来势之猛、影响之大,往往大大超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和承受能力,致使各大城市几乎都面临着交通拥堵日趋严重的普遍问题,哈尔滨也不例外,机动化的加速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内,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发展战略指导下,哈尔滨市大力开发建设着群力新区、哈西地区、哈南工业新城以及松北新区等城市新区,这必将对城市交通的服务效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
      哈尔滨市城市道路经过多年来的路桥项目建设,尤其是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征仪路、铁路街、长江路、文昌高架桥等一大批重点路桥项目的竣工通车,有力的支撑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发展战略,为把哈尔滨建设成现代大都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解决了多年来一江两岸联系不畅的历史问题,城市交通压力也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面临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道路网密度偏低,尤其是外围地区路网密度偏低,如三环路尚未形成,缺乏满足中心区外围交通绕行通道。
      二是尽管道路发展较快,但仍然滞后车辆的增长,每年以0.5%的道路增长率远远低于机动车每年以15%—20%的增长速度。中心区道路高峰时段车速下降,早晚高峰拥堵路段到达30多处,主要路段路口经常发生拥堵,如省政府、博物馆广场等交叉口。
      三是哈尔滨市区内由于铁路、河流等天然屏障分隔严重,每个区内既定区域都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道路系统,而沟通各区之间的通道有限,导致区域间联系通道拥堵。如现状道里区与南岗区之间,群力新区与哈西新区之间等可连通通道有限。
      四是城市快速路系统不完善,导致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功能混杂,降低了城区道路通行能力,产生交通拥堵点。城市高架桥在老城区内穿行,高架桥的出口落地点与城市干道系统的衔接不匹配,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交通拥堵点。因此,应结合已建成的高架桥,将其作为城市快速路系统的一部分,进行统筹考虑,完善哈尔滨市快速路系统。
      五是公交层次单一,吸引力不够,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地铁1号线已基本建成,但还尚未通车,无法发挥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
      六是慢行交通通行环境差,以人为本理念不突出。近些年由于受到机动车快速发展造成的设计理念的偏差,在道路新建与改建中对于非机动方式考虑严重不足,导致非机动方式运行环境差,中心区人行道被占现象普遍
      七是停车矛盾更加突出,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对停车泊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而言,很难实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造成路上停车现象的大量出现,导致有限的道路资源被大量占用,造成区域交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停车设施的合理设置和科学管理将成为更为重要的问题。
      二、几点建议
      (一)着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
      全方位深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措施,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最大限度减少路网交通负荷为目标,加快近期轨道交通的建设,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交都市建设,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和谐发展。
      1、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
      地铁一号线全线已基本建成并即将投入使用,使其逐步承担起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中的骨干地位,同时尽快启动近期地铁2号线、3号线的建设,发挥其引导与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
并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同步规划、投资、建设完善的接驳换乘系统,实现轨道交通与公共电汽车、出租汽车、社会车辆、自行车、步行之间的舒适、顺畅、便捷衔接。
      2、优化完善地面公交系统
      充分发挥地面公交的主体作用,规划、实施以快线网(快速公交BRT、大站快车等)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覆盖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及外围区域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优化调整地面公交线网,加强与近期地铁一号线的衔接,增加支线网密度,增设小区延伸线路,提供多样化公交服务,完善线网功能结构。重点建设地面公交快速系统,在主要客流走廊和快速路上施划公交专用道,给公交车辆提供良好优先的行车环境。
      3、加快枢纽场站建设
      公交枢纽的选址和规划尽量与规划轨道站点、用地布局紧密结合,综合布置城市公交枢纽用地,满足交通设施建设的需要,加强各种交通方式、设施之间的衔接,合理优化接驳公交线网,行人系统应尽量立体分流,以实现零距离换乘。同时考虑充分与对外交通衔接,在对外交通走廊上,设置P+R型公交场站,方便小汽车与公交换乘。制定鼓励换乘的停车收费政策,减少市区小汽车交通量。同时实现长途公交和城市公交体系的无缝衔接。
      (二)着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强化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设施承载能力和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干道系统和次支路系统建设,利用地下空间完善路网结构,加大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改善停车环境,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加大新区内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立多模式交通走廊,引导新区开发。加快以高速公路和国、市道为骨干,功能和结构完善的市域及区域公路网建设,构建公路、铁路、民航为一体的交通设施体系,提升对外辐射能力。
      1、提高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继续推进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网系统的建设,同时着力推进次支路建设,改善微循环系统。重点改造中心城区的主要拥堵节点,打通一批断头路,改善街坊路及居住区内道路系统;建设干道系统和轨道交通沿线的微循环系统;建设城市重点功能区、交通枢纽及交通拥堵区域周边微循环系统。
      2、合理设置停车设施
      本着“以静制动”的原则,着重改善居住停车条件,适度满足出行停车需求,逐步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侧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格局,推动城市静态交通资源社会共享。
      (三)着力推进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综合利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交通需求管理,抑制机动车的过快增长和过度使用,努力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
      1、提供多元化交通服务。积极发展中小学校校车服务系统,鼓励单位开行班车,规范合乘。
      2、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效率,减少交通出行。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错峰出行。
      3、加强停车管理,按照差别化供给的原则,修订颁布建筑物停车位配建标准;按照“中心高于外围、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的原则扩大差别化停车收费区域范围,制定停车收费政策,加强停车经营企业信誉管理,提高停车服务水平。
      (四)着力推进交通秩序精细化管理
提高交通系统安全、有序、顺畅运行水平,寓管理于服务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以规范化为手段,以人性化为目标,推动交通精细化管理。
      1、优化交通组织方式
      科学设置区域交通单行线系统,研究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的高承载车道和放射线的潮汐车道设置。优化调整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出入口,渠化改造道路交叉路口,改善路网功能。
      2、完善和提升交通标识系统功能
      优化复杂交通点段标识的设置,增设预告类和确认类指路标识,增设地面标识,规范交通枢纽,场站的标识设置,使交通标识系统科学、连续、有效。
      3、综合治理交通秩序
      调整优化信号灯配时,完善设施抢修模式。改进勤务指挥模式,突出重点环节管控。严整道路交通秩序,停车秩序,减少因乱致堵,集中力量治理和疏导交通堵点、乱点、黑点。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实现交通安全设施与新改建道路交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五)着力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1、完善步行及自行车系统
      改善步行、自行车设施条件,提高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程度,鼓励步行、自行车出行。重点排查并完善中心城及功能区的行人步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建设完善一批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在CBD等重点地区、重点大街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一批自行车、步行示范区;在主要公交车站、轨道站点及客流集中地区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推进无障碍交通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中心城区无障碍交通出行网络。
      2、构建绿色配送系统
      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实现传统道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转变。可组建一定规模的“绿色车队”,承担大部分日常物资运输和本行业全部应急物资运输任务。依托货运枢纽场站,带动城乡物流配送业发展。
      3、推进交通行业节能减排
      加强公交车辆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和既有车辆改造,扩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规模。引入高速公路不停车电子收费(ETC)系统、动态车载导航系统。开展低碳公路、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等示范工程,建设交通节能减排重点试验室。
      (六)着力推进交通文明建设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交通参与者现代交通意识,营造“改善交通我参与,交通顺畅我快乐”的社会氛围,完善文明出行、文明服务、文明管理长效机制。
      1、开展交通文明宣传
      开展交通文明宣传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单位、进农村活动,号召市民文明行车、乘车、停车、行路,深入开展排队日、让座日、交通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公交、地铁、出租汽车等窗口行业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活动,提升交通服务、管理文明水平。
      2、倡导绿色出行
      通过开展“公交周”、“无车日”、“少开车”等活动,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和低排放、低能耗汽车。
      3、提高行业文明素质
      围绕“服务文明、管理文明”,精心打造具有时代特点特色、行业特质的服务品牌和交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培养树立先进典型,促进交通发展环境明显提升,行业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岗位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七)完善法律法规规定
      1、尽快编制《哈尔滨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为城市交通发展奠定法规基础,指明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为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2、坚持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建设总量增量,优化新城交通发展模式。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储备与批次供地的保障制度。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公共停车场、交通接驳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须在规划中优先安排落实。在用地紧张、场站停车矛盾突出的地区,应与绿化、公建等用地相结合安排交通功能。
      3、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运用多种经济手段,综合调控,大胆创新,实现小汽车交通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同时,设立交通专项资金,保障每年正常的交通投入,建议每年投入资金比例不小于上年GDP的5%。坚持交通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完善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建设融资模式,逐步建立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土地一级开发、资产证劵化、社会股权投资、企业自筹、政府贴息等综合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确定中心区微循环道路建设市级财政资金补助政策、交通枢纽和地面公交场站、公共停车场投资政策以及地下隧道工程专项投融资政策。
      按照建管并重原则,加大交通规划、科技、管理、应急、法规标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4、强化公众参与、政府参与,保证交通规划项目的可操作性,获得社会认同,加强规划的透明度,每个社会成员既是交通的参与者,也是交通的管理者,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多学科相关联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哈尔滨市这样的特大城市,其改善难度之巨大,是超乎想象的,因此应该从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市民的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力争避免类似于其他城市的交通问题的发生,为城市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使居民的出行更加便利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