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发布人:翟国勋    发布时间:2013-10-28    阅读: 次
     哈尔滨是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鲜明的城市,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支撑,这几年随着“强县”战略的实施,县域经济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是其依托大城市的优势还未能充分挖掘出来,还存在一些不足。
     1、县域经济不强,工业偏弱,发展缓慢,主导作用不强
     据统计2008年,占全市52%的县域人口,实现的地方生产总值为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8.1%,在东北副省级城市中居后。
     2009年,哈尔滨市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3.2亿元,全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4.1亿元,增长6.9%。
     2010年哈尔滨市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2.2亿元,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7%,全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5亿元,增长7.1%。
     2011年哈尔滨市10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9.6亿元,增长12.9%,占全市GDP(全市GDP为4243.4亿元)的30.4%,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9%,全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0.9亿元,增长7.5%。
     由此可见,县域经济总量偏低,工业大部存在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偏弱等情况,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致占三分之一,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2、距离现代农业还有很大差距
     哈尔滨市县域农业处于二元结构,多数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现代化生产工具不足,农业科技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制度和农民生活方式有待完善和提高。
     3、农村城镇化率不高
     据2010年哈尔滨市统计资料显示,所属10个县(市)非农业人口占26.1%,农业人口占73.9%,远没有达到70%的城市化指标,任重而道远。
     对策及建议:
     1、坚持走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各县(市)要尽全力积极争取省级和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同时鼓励民营资本和农民投入,政府制定相应配套优惠扶持政策和生产标准,加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确保粮食安全。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政府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良种、良法实施力度,为现代农业做好科技支撑。
     (3)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
     加快农村社会、农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使用权证、林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宅基地及园田地确权登记,允许并指导这些资产进入市场自主配置、组合和融资,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连片整体开发,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农村土地市场,培育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政策、物质和市场保证,增强市场竞争力。
     (4)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及农业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指导建立公益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再就业、贷款及担保服务、技术及良种服务、防灾减灾、田间管理、收获、加工、运输、销售等各方面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
     2、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速度,加大住宅建设,大力扶持并发展乡镇企业,开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完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就业并居住,加强社会管理,实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共建和谐社会。
     3、坚持工业化发展道路,带动一、三产业科学发展
     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本地资源科学确定县域工业主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实行城乡优势互补,在小城镇建立工业园区,利用园区积聚产业集群,培植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做到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提高企业科技化、工业化水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拉动第一产业发展、促进第三产发展,为吸纳农民进城创造就业和居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