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人:朱智    发布时间:2013-10-28    阅读: 次
      2012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稳步增长的基础非常薄弱,处于近十年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今年上半年,八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47.6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低于全市平均增幅4.6个百分点;十县(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4.6 亿元,同比增长27.1%,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5个百分点,向上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7个百分点。但我市县域经济规模偏小,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2011年全国百强县江苏、山东和浙江依次为29、26和24个,占全国的59%。其中,江苏的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并列第一名。而当年我市10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百强县第一名的55%,其差距可见一斑。从百强县的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江阴市为例,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5.9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8:58:40.2,而我市县域三次产业比重为29.7:28.4:41.9。农业比重偏大、工业发展不强是我市县域经济薄弱的关键所在。如何找准问题,破解影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搞好制度安排,对于实现“强县”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经济总量偏小,穷县较多。2011年,10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9.5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0.39%,增长速度比全市快8.09个百分点,但规模偏小。由于农业免税、第三产业弱小、第二产业发展不强等原因,财政收入规模较小,县(市)仍然很穷。2011年,10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中只占13.35%。其中,财政总收入最高的是宾县,为15亿元;通河县、木兰县、方正县年财政收入分别只有3.1亿、3.1亿、3.3亿。年增幅最大的是宾县,为82.2%,年增幅最小的是双城市,为4.7%。经济总量小、工业经济发展不快是县域贫穷的直接原因。
      2、工业发展缓慢,大型企业少,食品产业结构不合理。2011年,与全市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相比,10县(市)为28.4%,明显低于全市10.4个百分点。在全市监控的58户重点县域企业中,只有5户产值超10亿元,其它都在10亿元以下,有的产值还不到1个亿,工业缺少大项目。2011年县域食品工业实现产值271亿元,占县域规模以上总产值52.4%,已成为全市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但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副产品加工占60.8%,食品加工占21%,饮料加工占9.8,烟草加工占8.4%。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初级产品加工超过60%,缺少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终端产品。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精加工后,在美国约增值3.72元,在我市只增值0.38元。
      3、企业融资难,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我市10县(市)是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市必然以粮食加工为主。在原粮收购季节,不少加工企业缺少流动资金,有的县预计流动资金缺口在亿元以上。县域开发区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保障问题突出。如宾西开发区今年年度用地指标已经用完,现仍有35个签约项目无地可供,这些项目全部落地需土地200公顷;宾西开发区日缺水2.5万吨,电力容量缺口近6.3万千伏安,水源不足、电力短缺问题已成为开发区发展的瓶颈。市委、市政府“强县”战略实施后,县(市)不仅要推进开发区建设,还要承担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任务,拆迁、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配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一个县(市)自身的财力难以支撑。
      4、各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管理职能分散、投资强度弱等问题。县域12个园区启动面积只占规划面积27.39%,启动面积与规划目标相差较大。只有双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面积达到规划面积的93%,县域其它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开发区启动面积占规划面积大多数都在40%以下,最少的只有12%。并且产业布局随意、产业结构雷同、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突出。
      二、促进我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应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的指导思想,将与农业依存度最大的食品产业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可借鉴河南食品工业发展的经验,充分发挥各县(市)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大做强面向大众消费的饼干、方便面、饮料、肉灌食品及调味品等终端食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为途径,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牵动,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打造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加大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早餐工程等专项资金对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并以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加盟。认真落实食品企业引进技术、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及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动就业明显、信用记录较好、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食品骨干企业和优势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并在授信规模、审贷、放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鼓励其以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私募股权及上市等方式融资。信用担保机构要把食品企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降低担保费用及资金使用成本。
      2、抓好园区和项目建设。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绿、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引导食品企业向园区集聚。立足区域优势资源,重点培育大米加工、油脂生产、肉制品加工、乳制品生产、饮料喝酒的制造、坚果加工等食品产业集群,大力培育食品产业特色县(市)。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食品大企业和加快培育本地龙头企业,迅速提高食品工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化水平,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辐射力和竞争力强的知名食品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带基地发展模式,力争打造几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指导各县(市)围绕龙头企业和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兼并、重组,鼓励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全市县域重点产业项目推进机制、产业项目监控机制和县域重点产业项目协调机制,及时帮助县(市)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3、突出服务平台建设。以食品产业集群、专业园区为重点,加强食品技术研发、检测、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重点监测资金、煤、水、电、运等生产要素的保障和供应,密切关注企业生产和市场形势变化,积极协调各要素保障部门,确保不影响企业生产运行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保证体系,加强对种植、养殖、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以乳品、饮料、酒类、肉制品、调味品行业的国家诚信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做好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打破各县(市)之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4、打造哈尔滨绿色、特色食品品牌。传承和挖掘哈尔滨食品文化,充分发挥我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面积、认证数量和认证品质连续6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的优势,认真做好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省、市的名牌和著名商标培育工作,打造一批具有哈尔滨特色并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加速形成我市食品工业名牌产品的群体优势,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美誉度好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品,山特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