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 — 和谐 — 传承----记九三学社哈市委原秘书长马学勤
发布人:李松梅    发布时间:2010-05-04    阅读: 次

    根是生命之本,爱是和谐之源,本和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不离不弃,惺惺相惜。如果说政治交接是发扬、是传承,追本溯源,我眼前时时浮现的是一位虽年过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不凡的老人。她那慈祥的面容,那满头的银发,那睿智的目光,那微笑的双唇,那和蔼的声音,那得体的衣着,她那一颦一笑、一点一滴,总是给人留下端庄大方、平易近人的深刻印象。她的亲和力、感染力、凝聚力,她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九三学社工作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对哈尔滨市统战工作的发展和统战队伍的壮大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无处不彰显其大家风度,她就是当时被哈尔滨市统战系统公认的并尊称为马大姐的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委员会原秘书长马学勤同志。

    恢复组织的功臣

    根椐中共中央1977年41号文件精神,民主党派恢复组织。1978年初,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即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委员会前身)成立临时领导小组,中共市委统战部派马学勤同志任秘书长。临危受命,马学勤同志带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走上了新的领导工作岗位。
    面对10年文化大革命给社组织带来的毁灭性灾难,面对10年文化大革命给社员们带来的巨大心灵创伤,马学勤同志思考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不辱使命,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尽快把组织恢复起来,使瘫痪了12年的社组织能够正常开展活动。
    她紧紧依靠临时领导小组,虚心听取领导小组意见,制定恢复组织工作计划,积极带领机关当时仅有的2名工作人员,开始了举步维艰的起步工作。首先是查找社员档案。她通过种种渠道,终于在政协仓库堆放杂物的破麻袋中翻出了已经泛黄的社员档案,然后逐一认真查阅,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了解了社组织解散时社员总数、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等基本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其次是普查社员思想状况。按照社员档案,利用不同途径、不同方式与社员谈心,交流对恢复组织的意见、看法。通过工作,了解到社员对恢复组织所持的三种不同态度,一是积极赞同并响应的;二是心有余悸观望的;三是坚决反对不露面的。面对眼前的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她一方面予以充分的理解,一方面做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的疏导工作,以解除社员回归社组织的思想顾虑。第三是依靠骨干社员开展工作。根据手头掌握的情况,对一些解不开思想疙瘩的社员,请骨干社员或亲自到其单位或电话联系,用自身当例子做现身说法。第四是挨家走访,说服动员。对于一少部分文革中受触极深、顾虑极重的社员,她就亲自登门拜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诚感化。有一名大学教授,当时因不堪忍受折磨,违心地写了退出九三学社的声明并张贴上墙,恢复组织工作开始时,他态度消极。当马学勤同志找他面谈时,他开始是避而不见,后来是缄默不语,最后是面带羞色、欲言又止。看着他的复杂表情,揣摩着他的复杂心理,她代表社组织说出了这位教授想说又碍于知识分子情面而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理解他当时的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社领导及社员同志决不会因此而鄙视他,请他打消顾虑,回到社组织的怀抱,该教授感动得热泪盈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热心工作和真心感召下,从1966年社组织被迫撤销时的116人到1978组织重新恢复后的87人,除29人因种种原因无法联系上外,其余社员全部都被请了回来,开始了正常的组织生活。她的观点是,统战工作就是团结人的工作,争取一个人就争取了一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力量,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就要尽自己所能,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社组织恢复了,马学勤同志功不可没.

    落实政策的先锋

    社组织恢复了,社员们又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接踵而来的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协助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纠正社员中的冤假错案。马学勤同志深深认识到,这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既涉及社员的切身利益,又涉及党在九三社员中的威信,直接影响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于是她不遗余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但此事谈何容易,为了慎重,她在领导小组的支持下,专门举办了落实政策座谈会,了解情况,问题归类。会后经过认真整理,确认社内有14名社员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被立案的冤假错案有25件;被抄家的有16人;房屋被挤占的有19人;子女受牵连的有27人,总共达101人次。面对如此之多需要解决和落实的问题,她清理思绪,做出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决定。她不辞辛苦、亲自出面,以中共党员的身份,深入到需要落实政策的社员所在单位的党组织,说情况、讲原因、谈要求,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凭着她深刻的统战工作意识、多年的统战工作经验、细腻的统战工作作风、丰富的统战理论水平,说服落实政策的相关人员,他们被她的真情所感染,很多问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解决。遇到难以解决、久拖不决的问题时,她毫不气馁,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找门路、克服困难、千方百计争取落实。一位在医院工作的资深主任,在返还其被抄走的物品时,发现实物与清单相差甚远,一些贵重物品不见了。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把问题反映到社内,请求社里出面帮助。马学勤同志认为问题严重,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她依然是找医院、市卫生局等相关单位的党组织,介绍该主任的九三社员身份,说明党的统战工作政策,讲出返还他被抄走物品所具有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要求给以重视,并实事求是地予以全部落实。由于社组织的参与,由于她到位的工作,几个来回之后,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老主任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在她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上述冤假错案大都得到了落实,而且还有13名社员被提升,担任了单位的行政领导。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品德与情操,激发了社员们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在她的积极举荐下,社内高级工程师安振东、沈根荣、张赞尧、陈岩、李士庸、吴思泰、石晏珍等多名优秀社员分别在当时中共市委统战部召开的颇具社会影响的“高级工程师为四化作贡献”、“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成员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各界人士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作专题发言,受到好评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落实政策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她总结说,有党的统战政策撑腰,有16字方针引路,只要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问心无愧地用政策和事实说话,只要坚定信心,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就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言传身教的典范

    当时既是领导班子成员,又是机关首长的马学勤同志,不仅担负着社组织的工作重任,还要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机关干部队伍。由于社组织的恢复,社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经费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被同时摆上了议事日程。面对着仅有的一名机关原工作人员因病长期不能上班、其余都是后调入机关对统战工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她表现的不是急躁、不是焦虑,而是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社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她亲自参加、仔细聆听、认真记录、在总结讲话中总能切中要害、分析透彻、有理有据;会前的筹备工作她率先垂范、制定计划、规范要求、检查指导。为了不影响社员们的岗位工作,她教做宣传工作的同志如何深入基层,到社员中采访和了解对某一重大新闻的看法、态度,然后抓住要点编辑整理上报,如何寓教于乐,把政治思想工作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她教做组织工作的同志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社员情况,如何依靠各区委统战部和有社员及没有社员单位的党组织,向他们了解社员表现,请他们推荐入社人选;她教做科技服务工作的同志如何做社会调查,了解社会需求,如何发挥社内人力资源优势,面向社会、拾遗补缺,为哈市附近的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送医送药、咨询服务、排忧解难;她教做办公室工作的同志如何规范地起草文件,如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了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知识,虽然只有几个人,但每个星期的学习雷打不动,她总是亲自辅导;树立学习风气,为机关干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克服机关人手少、任务重等困难,有些工作她认可自己承担,也要支持干部们脱产、半脱产学习。她的热心、耐心、爱心,感动和激励了为数不多的机关干部,使他们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成为党派工作的行家里手。三十年过去了,她传授给机关干部的诸如“统战工作要见缝插针”;“做统战工作不要怕磨破嘴、跑断腿”;“机关工作就是一盘棋,有分工还要有合作,要分工不分家”;“社组织就是社员的家,机关干部对社员要亲切热情,无论谁来,都要让他们有到家的温暖感觉”;“路在脚下,每个人都要走好自己的路、写好自己的历史”。换而言之,就是要求机关干部树立契而不舍精神、坚韧不拔精神、团队精神、服务精神、认认真真作人踏踏实实做事精神。她的这种倡导学习、培养人才、建设队伍的超前意识,为机关干部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合作共事的典范

    作为一名在民主党派工作的党员秘书长,马学勤同志深知自己身上的分量,她不光要对社组织负责,还要对中共党组织负责,因为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代表着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关系,她感到了这种双重身份的压力。然而她变压力为动力,用自己的无私真情把党员秘书长的角色扮演得尽善尽美,用自己的坦荡胸怀把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演绎得淋漓尽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3年末,驻会副主委就任,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直到两位老领导离职的近十年间,始终工作在一间办公室内。从社组织的整体工作安排到各项活动的具体实施,从机关干部的培养提拔到经费的使用管理,他们的合作可谓和谐、完美、天衣无缝,使社组织的各项工作始终列民主党派之首,以至各级领导和同志都极为满意。这中间倾注了马学勤同志太多的心血,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坚决执行党对统战工作的16字方针,按政策办事,凡事从多党合作角度出发,用多党合作的尺度衡量,不偏离轨道,即把握方向;自己是党员,但不能以党员自居,遵循党内依靠中共省、市、区委统战部,依靠社员所在单位党组织,社内依靠省、市九三学社领导班子的原则开展工作,即摆正位置;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征求、倾听驻会副主委意见,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在取得充分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运作,即当好参谋;虽身居高位,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尊重领导、尊重他人,即严于律己;以助人为己任,及人所难,帮人所需,即关心他人。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如何解决民主党派成员建言献策渠道、如何建立信息网络、如何建立人才库为推荐优秀民主党派成员参政作组织准备、民主党派如何搞好社会服务等重大问题上都是由她与驻会副主委研究商定、起草方案,提交主委办公会讨论通过并取得中共市委统战部支持后,在我社率先开展起来的。可以自豪的说,在这些工作方面,市九三学社开了民主党派的先河。他们工作之精细、考虑之深远、研究之透彻、落实之全面,可谓令人叹服。通过长时间的工作接触,她了解到驻会副主委家的住房十分紧张,但其本人从未向组织提出过。马学勤同志认为,老主委真正代表了一代老知识分子、老党派成员为党组织分忧,不为党组织添麻烦的高尚情怀,但作为党组织不能视而不见,于是她多次主动地向市委统战部反映情况,引起统战部的高度重视,立即起草报告提交有关部门,呼吁给予解决。在等待的过程中,她不断地询问消息,并反复地进行协调和沟通,直到解决为止。房子问题解决了,老主委没有了后顾之忧,此后,他们原本的信任更加真诚,合作也更加愉快。
     1983年末,九三学社黑龙江省筹备委员会成立,马学勤同志作为筹备委员会秘书长负责常务工作,她倾其自己多年积累的统战及党派工作经验,仅用9个月的时间便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84年10月,随着社省委的正式成立,九三学社哈尔滨分社就此更名为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委员会,结束了黑龙江没有省级组织的局面。省、市社组织分设后,应社省委的强烈要求,经省、市委统战部同意,她在任九三学社哈市委秘书长的同时兼任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秘书长。她一如既往、勤勤恳恳的工作得到了省、市委统战部,时任省、市九三学社主委中国地震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刘恢先、哈尔滨市人大副主任杨景苏等领导及社员们的高度认同。2006年8月,社市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唐春发主委的倡导下,在霍玉夫秘书长的操办下,为她举办了庆祝80岁生日宴会,席间,黑龙江省人大副主任、时任社省委主委沈根荣同志对她为党的统战事业、为九三学社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做了高度概括和高度评价,这是党和九三学社共同给予她的充分肯定和最高褒奖。
这是一个需要爱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爱使人胸怀博大,爱使人心地宽容,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却是无私无限的。马学勤同志爱统战工作,爱做统战工作的同仁,爱九三学社,爱九三社员,而她更爱党的事业,更爱党交给她的任务。源于这份爱,她做出了太多的牺牲;为了这份爱,她坚定执著、无怨无悔。她正是用自己如此纯净、如此高尚的爱,铺就了一条哈尔滨市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和谐之路,谱写了一曲哈尔滨市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共创辉煌的和谐乐章。值得高兴和欣慰的是九三学社一代一代的后来者,不但把马学勤同志用真挚无私的爱建立的稳定与和谐继承了下来,还必将有所创新地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