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人:马迎春    发布时间:2010-06-11    阅读: 次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倍受关注.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县域经济要科学发展。县域经济要走新型产业化道路,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化路子。县域经济还要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县域经济不仅是中心城市经济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生态屏障。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调研,下面就五常市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总结:
    一、总体情况
    五常市位于我省最南部,周边与尚志、海林、阿城、双城及吉林省的榆树、舒兰县市相邻。是黑吉两省结合部,地处北纬44°04′至45°26′和东经126°33′至128°14′之间,市域总面积7512平方公里,全市辖有11个镇和13个乡,共261个行政村,1517个自然屯,人口103万人,农业户数16.7万户,农业人口68万,农业劳动力30万人。
     五常市自然资源呈“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分布。地形地貌复杂,有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地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个积温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6°C,无霜期115天至139天之间,平均降水量608毫米,日照时数2629 小时,常年积温2600°C-2700°C。林地面积630万亩,木材蓄积量3000万立方米,有人参、平贝、黄芪、刺五加等药用植物300余种和薇菜、黄花菜等山野菜10余种。境内有以拉林河、忙牛河、溪浪河三大水系为主的大小河流97条,年平降水量92亿立方米,年径流量32亿立方米,自然泡沼400多个,有大小水库塘坝2800多座,干支渠水利构造物1000多座,位于忙牛河上游的龙凤山水库是中型水库,水面4万亩,可蓄水2.7亿立方米。实有耕地360万亩(计划内面积240万亩),年产粮食25亿斤左右,有水田面积160.4万亩,占全省十分之一,占哈市四分之一,年产水稻16亿斤左右,商品量12亿斤,被誉为张广才岭下的“水稻王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水稻五强县之一。有蔬菜和两瓜面积45万亩,设施蔬菜3.1万亩,每年绿色瓜菜产量100万吨左右,杜家油豆角、山河白黄瓜、小山子山地西瓜等创出了地方名牌。绿色畜禽饲养量分别达到80万头、22万头、792万只、8万只,年产肉蛋奶4.8万吨、2.1万吨、7500吨。渔业放养水面8.6万亩,年产水产品9200吨,本地独有的鱼类品种龙凤鲫享誉省内外。市内有大型农副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我市乡镇企业哈尔滨华雨制药有限公司是集药品生产、研制开发、营销推广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制药企业,有固定资产2亿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年实现产值2亿元,已通过国际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GMP认证,是哈尔滨市的纳税大户企业。以五常大米协会为龙头成立的五常市绿风优质米开发集团,吸收汇鑫、常吉、天馨、龙洋、丹贝等六家大米加工企业及龙洋水稻研究所加盟,现已取得国家工商局认证的“五常牌”大米产地证明商标和绿色标识,五常自己培育出的水稻品种五优稻一号生产的大米已被美国绿色营养品协会(A、N、N、A)认证为达标产品,五常大米具备了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文化古迹繁多,被列入省级旅游区,现有龙凤山、石刀山、月牙湖、凤凰山、京旗文化遗址等十大景区,有石刀飞崎、响水瀑布、百里林海、红崖碧水、凤凰百泉、龟山黑水、七峰夕照、古代墓葬群、清代碑刻等景点60多处,每年吸引大批游客观赏旅游。境内交通便利,铁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拉滨铁路贯穿市境南北,交汇于境内的哈五、方通、西沈、双五四条主干线公路可直达哈尔滨、牡丹江和吉林市,通讯设备齐备,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已覆盖全境。五常市人民为实现市委制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赶超发展”的奋斗目标,依托优势,开发资源,加快调整,勇于创业,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5.7%,农村人均纯收入3116.8元,比上年增加22.8%。农村改革、文教卫生、体育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得到全面发展,广大农村呈现出百业俱兴、欣欣向荣、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
    二、产业化推进
    我们在农业产业化中工作上,着力构筑以“六大”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经营模式,即:开发大市场,组建大龙头,建设大基地,规划大园区,搞活大流通,结构大调整。到目前为止,五常的农业产业化已经形成米、药、豆、猪、菜、奶牛和玉米深加工6个农业产业链条,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组织有7个,其中五常市大米协会属于法人社团型中介组织,绿风优质米开发集团、葵花药业、华雨制药、五常肉联、天菊集团、宝泉集团六家为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共牵动基地18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1.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1亿元,实现利税6600万元,共牵动农户12.6万户,户均增收800元,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已达到1200人。我们主要抓了六项工作:
    一是组建米业集团,拉动主导产业。稻米是五常农业经济中的主导产业,150万亩的栽培面积,16亿斤的总产,12亿斤的商品量,8亿多斤的商品大米,在全省名列第一,其中面积和商品量两项指标在全国县级单位中也首屈一指。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五常大米品味独特、口感极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五常大米全国驰名。但是前几年五常大米的加工和营销处于失控状态,有商品米加工能力的企业多达450家,品牌繁杂,在市场上各自为战,互相残杀,恶性竞争。加工质量低下,营销掺杂使假,大米包装物随地滥销,广大消费叫苦不迭,稻农利益受到损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机制入手,由农业部门牵头,联合工商、技术监督、粮食、卫生、财政等17个部门或单位作为发起人,组建了法人社团组织--五常市大米协会。拟定了章程,确立了“开发五常大米品牌、监控五常大米质量、统一五常大米标识、保护五常大米信誉”的宗旨,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了法人资格,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作为注册人向国家工商局申报“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1年7月拿到了《商标注册证》,至此,全国用证明商标保护粮食品牌的只有五常一家。从2001年开始,五常大米的包装物已经不再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而是作为商标标识,由注册人--大米协会封闭式管理,指定专门厂家印制,对具备条件的加工业户编号配送,有效地遏制了假冒侵权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加工和营销领域的分散问题,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知名品牌,拉动基地农户增收,我们于2002年初,由大米协会牵头,组建了大型产业化集团型龙头企业?绿风优质米开发集团,已有天馨、维粱、常吉、丹贝、五丰、金禾、金鑫、彩桥、福兴、金谷、龙发、龙源、龙升、龙洋、禧景、米乐、洁贝、天禾等十八家企业签约加盟,资产总值达1.8亿元,有日本佐竹生产线3条,国产设备15套,全都具备白米分级和去石抛光条件,可以加工各种精度、纯度的精制大米,年加工能力达50万吨。农村一些具备条件的小加工企业也都陆续过渡为集团和加工车间。集团在基地建设、技术规程、包装标识、加工质量、宣传策划、市场营销、依法保护等7个方面实行紧密型合作,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实现资产利益等方面的联合。从而,使五常大米的加工和营销真正步入了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二是整合品牌,合力开发米业市场。五常已经注册的大米品牌多达14个,正在申报注册的还有8个。过去一度非常响亮的五常大米品牌,被这些小品牌分解的肢离破碎,人们弄不清哪个是真正的五常大米。为了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发挥总量的广告效应,大米协会从商标注册人的角度,依据《商标法》,在全市整合了大米品牌,凡是五常划定产区内生产的大米,无论出自哪家企业,都必须统一使用“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的标记,不使用这一标记的大米不准号称“五常大米”。市政府为此还专门发了两份文件,工商、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从发展市域经济大局出发,联合整顿了大米包装物市场,促进了“五常大米”的品牌整合。现在,我们已经用产地证明商标,把真假五常大米区分开来,用注册的“常丽香”牌大米商标,把优质品种与一般大米区分开来。通过品牌保护,每年农民至少增收7000万元。为了合力开发高层营销市场,大米协会把年销500吨以上的大米经纪人130多人组织起来,发展成协会会员,为其发证挂牌,通过培训,丰富了他们市场营销知识,形成了一支过硬的营销队伍,不仅在外地市场上销售纯真五常大米,还受命监督管理五常大米品牌,他们既是销售队伍,也是打假的主力军,这支队伍去年销米20多万吨,打假100多次,为五常大米在外埠市场上的提档升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区、市都有五常大米的营销网点,产品还远销到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新加坡、加拿大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十六大专用大米。
    三是坚持内引外联,壮大产业化群体。按照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要求,我们把凡是能发展成链条的项目分类排队,有目标、有重点、分期分批进行培植。对有“内功”的企业和项目,依托“内功”发展壮大,内功不强或不全的企业和项目,实行对外招商引联,攀高结贵,发展壮大自我。正在蓬勃发展的葵花药业和华雨制药两家以中药为主的生产企业“内功”很强,中草药材需求量大、产品市场前景很好,我们把这两家纳入产业化龙头企业范畴,拉动了山区、半山区的药材生产。五常肉联厂年集中屠宰生猪10万头,其生猪四分割项目非常成功,鲜肉已经销往哈尔滨、大庆、天津等十几年大中城市,对全市生猪生产形成了较强的拉动势头,我们把这家企业与强大饮料有限公司一同发展的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全市生猪生产旺盛不衰,后劲十足,2002年出栏生猪达20万头。宝泉集团根据市场需求,依托丰富资源,上了一个玉米金丝面、方便面生产项目,粗粮细做,产品附加值提高几倍,项目前景看好,我们把该项目列为苗头性项目,从中看到了玉米转化的希望,将来必将成为旱作区农民增收的好项目。奶牛生产五常潜力很大,但无乳品加工企业,我们与完达山乳业联合,在五常建站收奶,使奶牛一下子增加4000多头,存栏接近10000头。蔬菜和山野菜以鲜销为主,我们与哈尔滨、牡丹江、长春等地市场对接,建立绿色通道和专业批发市场,使广大菜农的新鲜蔬菜始终都能卖上好价钱。
    四是建设大基地,把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紧密连在一起。按照“区域布局、就近拉动、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的原则,在龙凤山灌区和拉林河域选择连片在1000亩以上,亩产1000斤以上,地表水浇灌的一类水田,建设水稻生产基地100万亩,在东南部地区、半山区建设药材生产基地18000亩,在拉滨铁路沿线建设蔬菜基地15万亩,两瓜基地10万亩,在小山子、龙凤山两地建养鱼基地5万亩,在八家子、牛家、兴隆、红旗、拉林五乡镇建设饲养基地20万亩,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30万亩,以双桥子农场为中心建设生猪基地12万头,以牛家、常堡、二河、五常镇为中心建设奶牛基地1万头。以小山子、冲河、杜家、常堡四乡镇为重点,建立起养天鹅、鹿、孔雀、山鸡等特色养殖生产基地。为了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农技部门统一编印了《五常市绿色食品栽培模式图》,绿办印发了《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稻农每户一份,生产过程中每个阶段如何施肥、用药、农户一目了然。市绿办还向省有关部门申报了100万亩水稻,10万亩蔬菜,5万亩玉米,5万亩养鱼,10万头生猪为无公害产品,去年下派生物有机肥8000多吨,提高了基地建设水平。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签订单或合同2万多份,收购农品达20多万吨,使农民真正尝到了甜头。
    五是增加硬件,从基础设施上保证产业化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做保障,两者必需并举,方能奏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抓兴修水利,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590万元,动用土方264万立方米,维修和新建水库60座,打机电井110眼、小井1300眼,提高了抗旱排涝的能力。在环境保护上,荒坡植树15万株,退耕还林4000亩,修梯田1800亩,治理小流域1200条,治理水土流失3万亩,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机械作业上,全年更新大型农机具29台(套),新上联合收割机23台,大型农具69台,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在发展棚菜上,新增加设施蔬菜面积3000亩,改造旧棚室500栋,新增加温室200栋,新增蔬菜运输车辆43台。在大米加工业上,新增白米分级筛28套,抛光机12套,质量检测仪180件。新建厂房21000平方米。这些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发展,对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六是健全制度,把产业化指标落到人头。农业产业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动全局,必须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协会行动方能奏效。我市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及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日常工作由农委负责,并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委,核定专业编制3人,具体从事产业化的相关工作。工作中,健全了制度,责任落到人,市领导包产业链条,科局包项目,乡镇包基地,干部包农户,层层有干部,人人有指标,把产业化各层面的工作有机串在一起,促进了工作的有序进行,确保了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总之,五常市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切实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广水平,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广泛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实行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规模经营,提升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集中力量把优势品牌做强做大。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