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路径选择
发布人:朱 智    发布时间:2010-06-01    阅读: 次

     哈尔滨市是农业大市,拥有10个县(市)。截止2006年底,全市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6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低于全市1.2个百分点。市属县域经济的兴衰,已直接影响到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因此,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已刻不容缓。要以建立城乡良性互动为突破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新要求,充分发挥县域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哈尔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06年,我市县域经济中生产总值排名前三位的双城市、阿城市1、五常市三市实现生产总值占县域经济总量的50.8%,而排名后三位的延寿县、通河县、方正县实现生产总值仅占县域经济总量的7.7%。截止2006年末,县(市)累计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0320万元,其中,阿城市累计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289万元、双城市累计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619万元、尚志市累计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85万元,排在总量前三位,分别占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2.3%、14.7%、11.8%。
    (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下降。2006年,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1%,比全市低11.2个百分点,比2005年的38.0%下降0.9个百分点。
    (三)县域工业缺少有支撑力的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现有县域骨干企业规模仍然偏小,科技含量不高,高附加值企业少,资源型粗加工企业多,对县域工业经济的支撑能力不强。
    (四)粮食主产区特有的政策性困难。哈市作为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全市平均每年生产粮食占全省25%以上,虽然对社会贡献很大,却使县级财政困难,影响了教育、医疗卫生、通讯与乡村间交通等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导致引资难度大,吸收外资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形成了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
    (五)供养人口过多造成财政困难。哈市县域人口占全市65%以上。由于东北地区官本位观念的影响,加上多年行政体制的自我膨胀,吃财政饭的人有增无减,导致县级财政日益困难。
    二、哈尔滨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及路径选择
    (一)基本思路:城乡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哈尔滨都市圈、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产业布局有机地结合起来,拉动县域工业的发展,形成“同建共荣”的发展态势。
    1、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工业思维(标准化、优质化)组织农业,引导农民区域化种植,培育加工业需要的优质农产品,使农业成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培育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与农民开展订单农业,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以现代服务业中的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科技服务等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农村城镇化。依托现有的城镇网络,进一步建设乡村交通设施,经营城镇,聚集生产力要素,提高发展效率。周边市县应为中心城市提供生态保护,为中心市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为哈尔滨的发展提供后备生存空间;而中心市区应利用现有的公共产品储备,在不断完善公共产品配给的过程中,为周边市县提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从而体现出市场配置、政府协调、合作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原则。
   (二)路径选择: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做小县域的农民和财政供养人口。
    1、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1)大项目拉动。包括基础设施项目、生态项目、城镇建设项目、重大生产性项目等。由于县域经济实力有限,对于大项目,要以争取国家支持和引进域外资金为主。争取纳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工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县域进行总体设计,积极营销,创造概念,扩大对外招商。(2)全民创业。学习温州的全民创业精神,形成全民创业大潮。努力提升整合市场要素能力,大力提倡能人经济,通过培育能人来兴办企业。
    2、做小县域农民和财政供养人口。(1)精简财政供养人员。对现有公务员实行在岗工作、离岗学习、离岗创业的配置方式。党政机关合并办公,合并乡镇,合并学校,大力精简人员。大力推进乡镇政府行政改革,力争使乡镇政府行政干部指数控制在2-3人。县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检委,要人人落实经济发展的指标,制定鼓励政策,实行职级、身份、待遇不变政策,鼓励离岗创业。(2)千方百计减少农民。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使土地向种田好手集中。发展县域工业和服务业,鼓励农民离开土地就业。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输出劳务。
    三、发展哈尔滨市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
    (一)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战略性调整
  加大对县域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区域生产布局,通过对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使哈尔滨市县域产业发展从过去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转向提高竞争能力的整体升级。要坚持优化提高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努力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和质量。
    1、第一产业要进一步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采取专业化生产,以特色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绿色食品。
    2、第二产业调整要以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培育大型县域骨干企业为重点,注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特优新产品,积极兴办与各大企业集团相配套的合作企业。
    3、第三产业要以小城镇和集贸市场为依托,采取更加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配套加工业和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二)突出发展县域工业
  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20多年,我市县域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后发优势,在经济总量和质量上实现跨越。
  1、抓大项目,扩大经济总量,把县域工业的项目做好做强。一方面抓好新上项目,壮大工业中的优势行业,优势企业,提高工业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各县(市)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2、加快外向型经济建设。各县(市)应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工业基础,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构建对外经贸新格局。各县(市)应积极开展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购并等投资方式,重点吸引大商社、大财团、大跨国公司入园区发展。
    3、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工业活力的源泉。加快运用高新术改造传统产业,集中力量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上取得突破。在产品开发上,创造出更多名牌,以用户欢迎的名牌产品开拓市场,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技术进步。
  (三)加快以产业化为主题的市场体系建设
  1、加快县域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信息、资本、技术、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大力培育特色产品专业批发和零售市场。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生产要素市场和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
  2、加强培育县(市)各种流通中介组织、流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这些中介组织和个人为农民进入市场起到了引进作用,对农民选择种养品种起到了咨询作用,应鼓励并支持其发展。要培育特色产品专业村,扶持专业大户,选择交通便利,经济活跃的乡镇,建立辐射力较强的特色产品批发市场。
  3、培植龙头企业。根据县域的资源特色,围绕市场,选择基地,借助外力,依托科技,培育出一批科技合量高、优势和特色明显、市场空间大、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四)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
  我市在冰雪、森林旅游方面具有在国内乃至在国际所共认的优越条件,并已做出将哈尔滨建设成为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重大决策,这对我市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1、市属各县(市)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大旅游业的认识,把旅游业作为经营城市的窗口,作为广进财源的之路,作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大门,真正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建设。要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发展大哈尔滨的高度,利用好旅游资源,培养旅游人才。要加大宣传力度,打好工作基础,完善旅游景点、设备,提高服务质量。把旅游业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有计划地作好软硬件的建设工作。
  2、在省市统一规划下,划分比较合理的旅游路线,体现我市的人文、生态、风光、探险、民俗、历史、教育、健身、游乐、文化等方面的特色。按照市场化、国际化原则,集中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标志性旅游重大项目。更好地制定黄金旅游带和旅游精品项目。建设以哈市为中心,面向国内外,路线合理,交通便捷,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的旅游度假胜地。
  3、重点发展以阿城、依兰、五常为主的金源文化,以更大的力量去抢救、发掘金源文化内涵,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金源文化热;重点发展以尚志亚布力、宾县、二龙山等为主的滑雪旅游,以亚布力滑雪度假区为中心,组建中国亚布力滑雪集团,确立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滑雪旅游业“龙头”地位;北部的巴彦、木兰、通河县具有丰富的森林、民俗旅游景观,尽快提高哈同公路等级,进一步吸引游客,为这三个县的经济繁荣添砖加瓦。
    4、解决好旅游项目所需资金。应采取省、市、县、集体、个人、外资多元投入的办法,即由省、市投入一块,各县(市)从旅游收入中出一块,参加旅游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国外投资商各一块的办法,把旅游业办成新兴支柱产业。实行股份制管理,尽快使县域旅游业再上新的台阶,促进县域经济实力的加强。
    (五)进一步加大金融、财税等政策的扶持力度
    1、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央行《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克服惜贷思想,迅速放宽县(市)支行的贷款权。二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对于新办工业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策。三是加大对技术、人才扶持力度。采取“对口支援”,双方“联姻”等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使高新技术到县(市)落户,使各种人才到县(市)工作或开展咨询、指导等服务。
  2、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针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少资金的情况,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资金来源上,要深化农村投融资体系改革,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结构,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水利工程要以建设节水型城市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重点水库要给予重点治理,搞好水库各项配套工程。
    (六)注重人才培养
    1、重视培养企业家。发展县域经济,最缺少企业家,而企业家的成长,需要特定的环境。地方政府要重视企业家的培养,出台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政策,积极积累经验,鼓励农民企业家到大城市开阔眼界,接受锻炼,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离乡的各类人员回乡创业。
    2、重视培养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县域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是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哈尔滨高等学校林立,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管理学院比比皆是,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为提高都市圈地区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能力提供帮助。要与周边地区的市、县、乡镇建立固定的联系,建立帮助培训县域地方官员的长效机制,也可以采用县域地方官员到哈市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培训。
    3、重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鼓励哈尔滨市中小学校与县域学校建立固定联系,鼓励对县域学校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哈尔滨的企业家为所辖各县建立希望中小学,重视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注重教育—生产—致富一体化建设,注重农民再教育。
    【1】:阿城市已于2007年变为哈尔滨市的1个区,本文采用2006年统计数据,故仍将阿城市作为哈尔滨所辖县计算。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7年8期;
《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
《经济要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第63期;
《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