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蚂蚁河、拉林河流域开发建设国家级有机农产品基地
发布人:唐春发、霍玉夫    发布时间:2010-06-04    阅读: 次

    一、两河流域概况
    两河流域地处东经125°42`至129°10`,北纬44°04`至46°40`,是松花江重要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张广才岭,向北注入松花江中部,流域总面积为2.99万平方公里,隶属哈尔滨市所辖流域面积为2.56万平方公里,其中,蚂蚁河流域面积为14949平方公里,拉林河流域为10614平方公里(占拉林河流域面积的55.23%)。行政区划属尚志市、延寿县、方正县、五常市和双城市,两河流域内有82个乡(镇),840个行政村共有汉、满、朝鲜等十几个民族,87.4万户,总人口28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6.2万,农村劳动力94.16万。
     两河流域孕育了广袤肥沃的土地,水、土、气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7年粮食总产达52亿公斤,商品率达75%,两河流域均为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重大贡献。
    (一)两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历史变迁
     1、耕地资源
    两河流域位于东北松嫩平原黑土区,流域内土壤类型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5个土种。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黑钙土和森林草甸土等,耕地土质肥沃,有机质相对含量较高,特别适宜发展有机农业。近半个世纪以来,两河流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加上交通、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以粮食为主导的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农民大量开垦农田,全市耕地由1949年建国初期的774万亩增加到目前(2007年下同)的1102.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发展十分迅速,由1949年建国初期的101.1万亩扩大到目前的328.5万亩,粮食单产由建国初期的每亩单产73公斤上升到目前的单产397公斤。在1102.5万亩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430.5万亩,经过20年的开发改造,截至目前两河流域已改造中低产田85.5万亩,尚有344万亩中低产田亟待开发改造。
     2、水资源
    两河流域地处张广才岭西坡,松花江南岸,在我市流域面积25562.73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62.2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56.8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2.67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8.89亿立方米。经过50余年的开发利用,两河流域2007年实际用水量达2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7.99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为31.6%,地下水5.91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为66.5%。两河流域有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84座,机电井23557眼。从两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地下水可开采量随着50年来人口和水田面积的急剧增加,加上两河流域水利控制性工程较少,导致局部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甚至春耕时节出现争水现象的发生,如延寿、方正等地均发生过因水田争水而发生农民斗殴事件。为此,流域内水资源平衡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政府部门必须统筹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3、森林资源
    森林植被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天然屏障。两河流域早在1864年就有大量的人口不断迁入。特别是从1898年修建中东铁路时期开始,对两河流域中东铁路两侧半径5公里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大面积砍伐;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加剧了对两河流域森林资源的掠夺式开采。有数据表明:从1896年到1944年四十九年间,黑龙江省森林面积从3310万公顷降至2581.8万公顷,减少了728.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由40多亿立方米下降到31.1亿立方米,减少了8.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75%下降至55%。建国初期,两河流域森林面积达189.9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88亿立方米,成过熟林面积比重占50%,蓄积量占76.6%。经过近60年的开发,两河流域森林资源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大前提下,长期过量采伐,采育失调,采伐与更新脱节,使森林面积和蓄积急剧下降,截至目前,两河流域原始森林全面采完,两河流域由于垦荒造田,修路等非林业用地增长,导致两河流域森林面积减少了35.6万公顷,平均每公顷活立木蓄积只有70.8立方米,据市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7年末,两河流域市辖森林面积达102.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8234万立方米,每公顷活立木蓄积达到80.09立方米。森林复被率达44.2%,森林植被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而言,森林好比一块厚厚的吸水海绵体,根据一年四季降雨量的分布不同,适时调节流域内水总量起到了一平衡器的作用。而森林面积的减少、蓄积量的下降,林分结构的变化,必然要影响一个流域的水量平衡。除此之外,森林植被还对空气相对湿度,光、热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
     4、气候资源
    两河流域历年平均气温2.9—4.4℃,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1.4mm,年日照时数2554小时,大于5℃的年有效积温2997℃,无霜期125—144天,特别适宜栽培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
    5、农村人力资源
     两河流域1949年建国初期总人口140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总人口达289.4万人,占哈市总人口29.3%。其中,农业人口206.2万人,占哈市农村总人口39.3%;农村劳动力为94.16万人,从年龄机构分析:94.16万人中30岁以下有33.7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5.8%,31岁至50岁有40.3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42.9%,51岁以上农村劳动力为20.06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1.3%;从文化结构分析,94.16万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1.4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2.2%,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0.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53.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5.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3%,文盲、半文盲有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综上分析,我市两河流域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已成为当前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瓶颈,由于近10年来,我市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各县(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两河流域已转移农村劳动力达44.9万人,从转移劳动力的文化层次看,绝大部分是初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留在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二)两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07年五县(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40.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31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36.4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2.5亿元,增长13.4%;全年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7.4%。五县(市)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9.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农业总产值128.3亿元,增长4.9%;林业总产值9. 2亿元,增长4.2%;畜牧业总产值8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2%,增长12.7%;渔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6.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52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总产的53%,粮食平均单产341公斤;肉蛋奶总产114.2万吨,占全市总产的54.2%。2005—2007年三年平均农民人均收入4717元。
     1、农业机械化情况
     2007年末,两河流域农业机械总价值达7.48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2.6万千瓦,现有拖拉机11.6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5万台。配套农具5.82万台(套),收获机械811台,农产品加工机械0.76万台(套),畜牧加工机械0.25万台(套),农村运输机械3.91万台(套)。流域内农业机械整地面积57.8万公顷,占78.7%;机播面积52.2万公顷,占71.1%;机械收割面积5.2万公顷。流域内现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37万个,其中农机作业合作社37个,功能较全的农机作业大户4126户。
     2、农业信息化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建设,流域内搭建了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已经形成了以市农委为依托,辐射市级农业各有关部门,覆盖县、乡、村和主要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种养大户的农业信息网络。流域内所有乡镇全部配有微机且连通互联网。拥有微机的行政村有224个,占总数的26.6%,有微机的自然屯559个,占总数的15.5%。流域内有832个村,3293个自然屯接通有线电视,分别占98.8%和91.2%。全部乡镇村安装了电话,农村居民手机拥有量达到20%,有334个户村屯安转了农业信息接收机。
    3、产业化发展情况
    流域内各类产业化组织发展到499个,其中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13家。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38.7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2.6%。订单农业种植面积17.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4.1%。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50.1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2.1%。绿色有机农业不断发展,经国家和省绿色食品管理中心认定的五常水稻、方正水稻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13万公顷。流域内已获得有效使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43个,92个品种。
     两河流域现有农村公路总里程5393.64公里,其中高等级路面2186公里,由高等级路面连通的乡(镇)总数为67个,在流域内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7㎡,砖瓦化住房比重达到78.9%。有149万农村居民饮水达到饮用水安全标准,占农村居民总数的72.3%。流域内共有农村卫生院84个,床位1.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农村人口107万人,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02万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51.9%。流域内现有农村小学661所,中学140所,小学在校生10.5万人,中学在校生7.05万人。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5年。现有乡镇文化站58个,村文化室224个。
     二、开发建设两河流域的潜力分析
    (一)流域开发潜力优势
    两河流域国土面积2556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8%。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革命老区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两河流域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资源开发潜力:
     1、中低产田开发潜力。在全市耕地资源普查中,两河流域有429万亩属于中低产田,占两流域耕地总面积的38%,通过20年农业综合开发改造,已治理改造中低产田85.5万亩,还有343.5万亩有待开发改造。根据以往农业开发经验,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可实现粮食增产100-150公斤,粮食增产潜力可达3.4亿公斤—5.2亿公斤,中低产田开发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将起到关键作用。
     2、水资源潜力。蚂蚁河、拉林河是松花江水系重要支流、两河流域总水量达62.26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水总量23.9亿立方米。从目前两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农业用水量达22.46亿立方米,占资源总水量的36.1%,占已开发利用量的93.9%,而农业用水由于两河流域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且不配套,节水技术推广滞后,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0左右,地表水开发利用量蚂蚁河流域为7.05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为29.5%,拉林河流域为10.94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为37.2%,地下水开发利用量蚂蚁河流域为5.91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为74.4%,拉林河流域为3.27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为61.2%。综上所述分析,两河流域地下水开采利用率高于地表水开发利用率。水是农业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从永续利用的角度,两河流域必须从提高地表水利用率为突破口,适当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两河流域水资源开发量还将有较大开发空间。同时,两流域大中小型水库94座,适宜养殖的水域面积1.44万公顷,鱼总产2.49万公斤,通过有机水产品开发将使水产品增加附加值,有利于农民增收。
     3、林业资源开发潜力。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挖掘林业资源潜力,不但可以使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而且可以作为两河流域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加以开发利用。林业资源从功能上划分,可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用材林和农田防护林四大类。
    据市水土保持部门提供资料,全市两河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1387.5万亩,占幅员面积的36.1%,近10年来通过退耕还林72.45万亩,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15.75万亩,使两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初步的恢复。近期规划全市还将有21.7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目前,全市共有水源涵养林面积858万亩。这类林业资源主要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更新为辅,通过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其技术,促进林分形成复层向天然混交林方向发展,以保障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市两河流域适宜营造速生丰产林的地块大约36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30%左右。这类林地土质肥沃,立地条件好,生产力高。通过林权制度改革等方式,进一步调动山区、半山区的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据测算:针叶速生丰产林平均年活立木蓄积生长量每公顷可达4立方米,阔叶速生丰产林平均年活立木蓄积生长量达9.2立方米,我们测算全市70%速生丰产林面积为针叶速生丰产林,每年活立木蓄积量可增加67.2万立方米,30%的速生丰产林面积为阔叶速生丰产林,每年活立木蓄积可增加66.24万立方米,每年可创造产值6.7亿元。同时,通过栽培食用菌,药用植物,特种动物的养殖开发,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实施流域开发,我们应把农村劳动力看作一种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利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两河流域目前共有农村劳动力94.16万人,通过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现已转移农村劳动力44.9万人,其中,国内转移42.04万人(农业内部转移18.4万人),国外劳务输出转移2.86万人。留在第一产业尚有49.26万人,这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足8年,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初中占53.7%,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大部分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因此,两河流域开发必须把农村劳动力开发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以推进,有利于已转移的较高知识层次的农民回乡创业。
     5、有机畜牧业发展潜力。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双城、尚志市我市奶牛养殖大市,两河流域奶牛存栏占全市76%,达31.6万头。生猪、肉牛、家禽养殖都是两河流域畜牧业生产的主打产品。为此,两河流域发展有机畜牧业,有优良的资源生态环境条件。又有天然的饲料来源,如果按照有机畜牧业的生产标准组织生产,我市的畜产品将大幅度增值。
    (二)两河流域开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两河流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主产水稻、大豆、玉米及林副产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奶牛、肉牛、生猪等畜产品的生产基地。两流域气候适宜,生态环境特别适宜发展有机农业。目前,实施流域开发,建立国家级有机农产品基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制约因素。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开发利用低,地下水开采失衡,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2、流域内缺少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且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浪费大量的水资源。
     3、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水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仅达0.4左右,渠系80%没有进行防渗处理,跑冒滴漏严重。节水农业已成为当前两河流域开发的瓶颈。
     4、两河流域尚有344万亩中低产田、1150.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急待治理改造。有13.5万亩水面急待开发利用。有420万亩低价林待开发利用。
     5、两流域每年有3500万吨污水,770万吨生活垃圾、牲畜粪便急待处理,还有3320吨农药,27万吨化肥需做无害化处理,解决两河流域面源污染已成为发展有机农业,确保两河流域生态安全的一大障碍。
     6、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尚未建立。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目前,两河流域有机农业刚刚起步,配套法规尚不健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仓储业、运输业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尚不健全,熟练有机农业生产的产业农民急待培养。为此,建立两河流域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势在必行。
     7、提高革命老区农民收入,发展革命老区县域经济是党和国家各级政府首要任务,从目前看,两河流域2005—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147元,两河流域人均GDP为15311元,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为此,把两河流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革命老区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流域开发主攻方向。
     8、两河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急待加强(通村公路、医疗、教育、文化、水、电、生态环境等)。
     三、两河流域开发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中共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在近期哈市调研时指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抓工程、抓项目、抓具体”。“思想再解放些,思路在开阔些,步子和胆子应再大些,就是要体现在具体的发展上、开发上、项目上”。 党中央2008、2007年两个1号文件都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革命老区县域经济发展,努力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党和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综合以上基本分析,两河流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林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诸多资源潜力巨大,资源的发展潜力为两河流域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把两河流域开发作为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此时着手全盘考虑两河流域综合开发,努力建设国家级现代化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是适逢其时的。
     两河流域开发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利用、优化配置两河流域自然资源,推进流域开发,整合技术力量和资金,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振兴老区县域经济,加快两河流域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新农村建设示范,推动哈尔滨市农业和农村步入现代化行列,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任务
     两河流域开发建设项目规划周期为10年,分两期工程建设,第一期工程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配套有机农业基础工程,时间为5年;第二期以建设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为主,配套综合开发,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1)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规划治理面积344万亩,其中旱改水100万亩(600元/亩),旱田244万亩(350元/亩),计划总投资14.54亿元。
     (2)水利枢纽工程
      新建尚志亚布力水库,水库集雨区407平方公里,规划总库容98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8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万亩,补水面积31.5万亩,计划投资4.7亿元。尚志幸福沟水库集雨区106平方公里,规划总库容3200立方米,灌溉4.2万亩,计划投资2.54亿元。方正太平山水库,水库集雨面积310平方公里,规划总库容60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800万平方米,灌溉面积6万亩,计划投资2.8亿元。计划总投资10.06亿元。
     (3)大型灌溉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重点建设龙凤山、磨盘山、友谊、双龙、永建、宝光、关门山、黑龙宫、尚志河东、加信等大型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造工程。改善水田面积150万亩,计划总投资11.98亿。
     (4)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规划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5万亩,其中,水保林57.6万亩,经济林18万亩、种草22.5万亩、封禁治理128万亩,梯田25万亩,其它75.3万亩,计划投资6.5亿元。
     (5)环境治理工程
     规划新(扩)建污水处理厂8座,年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000—2500万吨,总计划投资4亿元。新建垃圾处理厂5座,年处理垃圾60万吨,计划总投资2亿元,新建畜禽粪便处理厂50个,年处理畜禽粪便300万吨。计划总投资7500万元。环境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6.75亿元。
     (6)人畜饮水工程
      在两河流域现有人口287.6万人中还有57万人口存在饮水困难。计划打井1382眼,购置水处理设备892台(套),计划总投资1.71亿元。
     2、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工程
     (1)制度建设:
     ①市场准入制度、②农产品标识制度、③农产品追溯制度、④农产品检验检测制度、⑤农产品环境质量认证制度。法规制度建设内容计划投资500万元
     (2)制定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①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规程、②有机大豆生产技术规程、③有机玉米生产技术规程、④有机奶生产技术规程、⑤有机肉牛生产技术规程、⑥有机猪生产技术规程、⑦有机家禽生产技术规程、⑧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⑨有机浆果生产技术规程、⑩有机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有机农产品环境质量认证标准、有机农产品仓储业技术操作规程、有机农产品运输业技术操作规程。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立项投资规模为2000万元。
     3、示范区建设
     (1)有机水稻:示范区建设以五常、方正、延寿三县(市)作为重点,按照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对生产的地块、土壤、水、肥、良种、育秧设施、农业机械、电力设施等硬件要全部达标,按照三年转换期的要求根据不同积温带,每年安排5万亩作为示范区,水稻亩产达到500公斤,水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7,每亩用水量低于500立方米,生产成本高于常规水稻的30%,优质米率达90%,示范总面积15万亩。计划总投资0.45亿元(300元/亩)。
      (2)有机玉米:示范区建设以双城、尚志、五常为重点,按照有机玉米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根据青贮、饲料、保鲜,工业原料等不同的用途,对品种、生产条件、肥、水、电、农机各项硬件要达标,根据不同积温带,每年安排2万亩作为示范区,生产成本高于常规玉米的25%,水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6,亩产达到300公斤。优质率达85%,示范区总面积6万亩,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200元/亩)。
      (3)有机大豆:示范区建设以延寿、五常、尚志为主。每年安排3万亩,按照有机大豆的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把培育专用品种作为有机大豆的栽培方向,品种、水、肥、土壤理化指标要达标,农机等硬件也要达标。大豆亩产达到150公斤,水灌溉利用系数达到0.6,生产成本高于常规大豆的20%,优质率达85%,示范区总面积9万亩,计划总投资600万元。
      (4)有机猪:示范区以五常、双城、尚志为主,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安排3—5个,按照有机猪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把动物防疫、仔猪繁育、动物福利和环境排放标准化为重点,硬件设备要全部达标。养殖场技术力量和水准要达标。出栏率要高于常规生猪养殖的10%。年出栏按5万头计算,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
      (5)有机奶:示范区以双城、尚志为主,标准化示范场安排3—5个,按照有机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把动物防疫、幼牛繁育、动物福利和饲料安全、环境排放标准化为建设重点,硬件设施要达标,养殖技术力量要达标。产奶量要接近常规奶牛产奶水平,产奶量按4.5吨/头计算万头规模,总投资规模5000万元。
      (6)有机肉牛:(有机肉牛通过认证年出栏为10000头)参照有机奶标准执行。
      (7)有机渔业:示范区以五常、尚志、方正为主,选择磨盘山、龙凤山、双龙等水库为养殖水面。按照有机鱼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把幼鱼繁育、环境监测、动物防疫作为重点,要求硬件设施和技术力量达标。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
      (8)有机浆果示范区建设。以尚志、延寿为重点,按照有机浆果生产技术规程要求对地块、土壤、水、肥、育种设施、农机、电等硬件要达标,重点对保鲜、仓储、运输等技术环节改关,按排1.5万亩示范,浆果平均亩产达600公斤,优质果率达90%。计划总投资0.15亿元(1000元/亩)。
      (9)有机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以尚志、延寿、五常、方正为主,选择示范点6个,示范面积1万亩,总产5000吨。按照有机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水、电、生产设施等硬件全部达标,重点对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工人培训等环节。计划总投资500万元。
       4、科教支农
       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关键。实施两河流域开发,必须首先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入手,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薄弱问题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全市两河流域94.16万农村劳动力中,要采取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办法实施大规模劳动力强化培训,尽快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问题。
      时间:2009—2013年五年
      规模:种植业20000人,养殖业10000人,加工业5000人,仓储运输业1000人,36000人×5000元/人=1.8亿元
      两河流域综合开发总计划投资55.87亿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投资38.2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8.5%,人员培训投资1.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2%,农业开发软件建设投资25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0.4%,示范区建设投资2.2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1%,农业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投资13.2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3.7%。
      四、两河流域开发建设的效益分析
      两河流域开发,经过10年开发建设,可实现下述目标。
      (一)粮食总产稳定增长,平均单位稳定提高。经过流域开发建设,治理中低产田344万亩,按每亩增产150公斤计算,共计增产粮食5.16亿公斤,改善水田面积150万亩,按每亩增产1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1.5亿公斤。总计可增产粮食6.66亿公斤,按2007年可比价格计算,每公斤为2.50元,可实现经济收益16.65亿元。
       实施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发建设,实现有机的认证面积可达420万亩,其中水田220万亩,每亩按550公斤计算,总产可达12亿公斤,按2007年有机水稻市场价格每公斤6元计算,总计可实现收益72亿元。
      (二)有机畜产品实现零突破,品质大幅度提高。通过两河流域综合开发,通过有机认证的生猪出栏数可达50万头。每头按100公斤计算,可产猪肉5000万公斤,每公斤按28元计算,可实现产值14亿元。
有机奶产量4.5万吨,每公斤按10元计算,可实现产值45亿元。
      有机肉牛通过认证达10万头,每头牛按200公斤出肉率,每公斤按60元计算,可实现产值12亿元。
      (三)有机食用菌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渠道。通过流域开发,发展食用菌生产15万亩,每亩按500公斤计算,每公斤价格按60元计算,可实现产值45亿元。
      (四)有机浆果产业发展将成为浅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通过两河流域开发,可新增浆果生产面积22.5万亩,每公顷按9000公斤计算,可实现总产1.35亿公斤,每吨按平均价格6000元计算,可实现产值8.1亿元。
     综合上述效益分析及预测,通过两河流域十年综合开发可创造总产值212.75亿元,平均每年创造产值21.27亿元。投资回收期为3.8年。


参考文献:
[1]《强化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王济光 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2008年1月)
[2]《浅谈县域经济发展》 高贵福 (2008年5月)
[3]《哈尔滨年鉴(2006)》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年)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周金堂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2007年10月)
[5]《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的十大问题》 刘福刚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 (2007年8月)
[6]《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吴海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2007年7月)
[7]《哈尔滨决策咨询成果荟萃》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
[8]《乡村的前途》 山东出版社  (2007年)
[9]《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 哈尔滨市政府农业综合开发办  (2005年)
[10]《哈尔滨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哈尔滨市林业局 (2005年)
[11]《哈尔滨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哈尔滨市水务局 (2005年)
[12]《哈尔滨生态市建设规划》 哈尔滨市环保局 (2002年)
[13]《黑龙江森林》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年)
[14]《农业系统工程应用与效益》 山东科学出版社 (1988年)
[15]《论系统工程》 钱学森 湖南科技出版社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