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今起推出喜迎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7-09-18    阅读: 次

过去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黑龙江3800万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绩。为全面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本报从15日起陆续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

这组特别报道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行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展示我省十三个地市以及农垦、森工、铁路和大庆油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通过大格局小切口、图文并茂的鲜活报道,与读者一起书写“美丽中国”的龙江画卷,与读者一起见证黑土地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15日首先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哈尔滨篇”。(记者 张长虹)

 

 01.jpg

 

在龙江全面振兴发展中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王兆力

 

 02.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哈尔滨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奋力在龙江全面振兴发展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坚持向经济建设中心聚焦发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2年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约占到全省的2/5。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60亿斤,肉蛋奶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一批具有牵动力的大项目投产达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食品工业产值达到1550亿元,成为第一大主导产业。服务业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6%。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了市校(所)科技合作等一批成果转化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572亿元提高到1000亿元。

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振兴发展动力活力。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所有市级自设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和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制度,完成“大部门制”改革,实现企业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办理提速60%。优化审批流程,取消、减少了18项投资项目前置审批条件,对投资项目备案实行承诺制。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整市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启动,整合组建了市交通、文旅等9大集团,国资国企分类监管新体制初步形成。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功能,贸易通道、平台和口岸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哈尔滨新区推出“区街一体化”“三张清单一张网”等改革措施,综合保税区投入运营,临空经济区、跨境电商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抢抓深哈对口合作重要机遇,围绕探索辟建深哈合作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干部交流挂职培训等重点领域推动对口合作交流全面升级。

 

 03.jpg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记者 陈宝林/摄


坚持用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功能,城乡面貌展现新风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动,优化空间布局,加大建设投入,突出特色风貌,强化城市管理,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提升,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哈大、哈齐高铁和城市地铁1号线、3号线一期开通运营,哈牡客专、哈佳快铁进展顺利,2016年太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627万人次,被国家确定为国际航空枢纽,现代交通体系基本形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清洁空气行动,推进“三沟一河”综合整治,强化县域“三供两治”,建设美丽乡村,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04.jpg 

 太阳岛上花海人笑。记者 陈宝林/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获得新提升。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短板,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施策、精准考核,贫困发生率由1.45%下降到1.09%。大力推动就业创业,2012年到2016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6%、12%。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大幅提高。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2012年到2016年,棚户区改造开工8.8万套,为2.9万户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改造农村危房泥草房23万户。教育、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始终,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坚决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持续正风肃纪,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局面。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弛而不息整治“四风”,大力开展作风整顿活动,勤于学习、严谨细致、勤勉高效、务实担当、严格自律好作风正在形成。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落实“两个责任”,认真执行“两条例一准则”,实践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为我们决胜全面小康、走出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新阶段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省会建设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更好担当起服务带动全省发展重任,努力在龙江全面振兴发展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作者为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

砥砺奋进 苦干实干

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宋希斌

 

 05.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龙江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聚焦经济建设,砥砺奋进,苦干实干,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平稳向好发展态势,GDP由2011年的4243.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101.6亿元,占全省比重由31%提高到39.7%,为支撑和带动龙江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好发挥振兴龙江龙头带动作用,重中之重是夯实产业发展根基。面对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化趋势,我们在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基础上,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引领,以久久为功的恒劲抓产业上项目,着重在既有需求空间又有供给优势的领域靶向发力。五年累计开工建设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821个,建成投产1951个,华南城、万达文旅城、波塞冬海洋王国、中船重工燃气轮机、航天海鹰钛产业基地等一批高能级大项目建成运营,是哈尔滨产业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时期。在产业项目的强力牵动下,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历史性“四个超千”:即,食品工业产值和旅游总收入五年分别翻了一番,分别达1550亿元和1039亿元,成为我市两大千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千亿元;全口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572亿元提高到1000亿元,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云计算、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哈尔滨正加速向产业中高端水平迈进。

更好发挥振兴龙江龙头带动作用,根本途径要靠创新发展。我们把振兴发展的基本路径放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要发展”上。向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要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累计新增“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企业312户、主营业务收入625.7亿元。向优势产业和产品延伸升级要发展,推出以迷人哈夏、冰雪节、“哈马”和F1摩托艇等为代表的高品质旅游活动和国际体育赛事,旅游文化时尚体育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服务链,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达131家,在孵企业3800多家,新增科技型企业2660户、高新技术企业184户,新上市挂牌科技型企业51户。向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要发展,把产业招商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不二法门,累计使用内资7525亿元、外资131亿美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3.6和4.2倍。向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发展,设立1亿元且上不封顶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引入各类急需人才1万余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

更好发挥振兴龙江龙头带动作用,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我们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打造有助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立足改进政府服务,下决心减政府的权、割自己的肉,率先在全省推行商事登记、三张清单管理制度和市场监管等“大部制”、政府部门“大处室”改革,使政府事权减少52.5%、审批时限压缩50%、部门内设处室精简28.13%,企业评执法满意率由2012年的76%提高到92.4%。环境优化激发了“双创”活力,仅过去两年全市新注册市场主体19.1万户,今年1~8月份,新注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分别增长24.7%和47.8%。立足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改组、整合组建交通、建投等9大集团,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通过PPP方式解决了545亿元建设资金难题。立足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提前三年完成国家确定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任务,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提高到确权前的3.7倍,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立足抢抓“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机遇,先后开通11条对俄客货运包机航线以及哈欧、哈俄班列,对俄邮政小包发运量居全国首位,哈尔滨新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等开放平台进展顺利,构建了对欧美俄日韩及港澳台等地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06.jpg

 大项目建设突飞猛进。记者 苏强/摄


更好发挥振兴龙江龙头带动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最终目标。振兴发展的强烈愿望来自人民,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必须是为了人民。每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总支出达70%以上,带动惠民行动项目投资累计超过1320亿元。下功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190元和14438.9元,年均增长9.6%和12%。城乡低保标准大幅提高,医改惠民力度空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涨幅居东北之首。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8.78万人。下功夫打造美丽宜居家园。每年投入500多亿元,累计新建改造道路850公里、各类管网3500多公里;相继建成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中东铁路公园等彰显城市魅力的新地标。哈大、哈齐高铁正式开通,地铁1号线、3号线一期载客运营,哈尔滨迈进高铁、地铁时代。通过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整治脏乱差环境和绿色清冰雪等措施,哈尔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下功夫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建成各类保障房15.2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泥草房23万户,维修老旧住宅2354万平方米,以道外桥头屯和新一地区为代表的6.1万户21万棚改居民得到安置,新增集中供热8992万平方米,人民群众的住房、就学、医疗、冬季供暖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作者为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

数据里的振兴强音

 

 07.jpg

 

制图 王学智

 

 08.jpg

 

高昂龙头担重任 跨越发展铸辉煌

哈尔滨市五年来创新发展亮点综述

记者 樊金钢 李爱民 邢汉夫

 

 09.jpg

 人们漫步在中东铁路公园。 记者 陈宝林/摄


对外开放持续发力,成为我国对俄出口电商包裹量最多的城市;优化环境频出实招,率先在全国有立法权城市中实现自设行政审批事项全部“清零”;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马家沟主城区段实现了“污水地下走、清水河中流”……这些都是哈尔滨市5年来砥砺奋进的缩影。

过去5年,哈尔滨市抢抓国家和省的政策机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在我省跨越发展中勇当龙头,一系列的务实举措奏响哈尔滨振兴发展的铿锵乐章。

 

 10.jpg

 

 11.jpg

 制图 实习生 丁子达

 

通道建设助推对外开放

近年来,哈尔滨对俄电商小包业务量迎来井喷式增长。哈尔滨市商务局局长季平告诉记者,2013年底,国内首条对俄航空电商小包货运包机开通。历经4年,哈尔滨已成为我国对俄出口电商包裹量最多的城市,成为跨境零售出口额最大的城市。

 

 12.jpg

 哈欧国际货运班列首发现场。记者 陈宝林/摄


近年来,通道建设是哈尔滨市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面向俄罗斯、辐射欧洲腹地及北美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大通道日益完善。据了解,目前,哈尔滨至德国汉堡的哈欧国际货运班列、哈尔滨至俄罗斯莫斯科的哈俄国际货运班列两个国际班列已纳入中国铁路总公司中欧班列运行图,并实现常态化运营。

 

 13.jpg

 哈尔滨综保区内繁忙的集装箱运输现场。记者 郭俊峰/摄


凭借“境内关外”的便利化新模式,哈尔滨综保区正发力打造外向型产业集聚高地。2016年3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哈尔滨综保区,一期围网面积1.39平方公里。今年6月29日,哈尔滨综保区正式对外办理业务。截至目前,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已签约企业42家,其中31家完成了工商注册。

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哈尔滨市科技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哈市共转化大学大所科技成果1500项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由308家增加到49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572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3.55%提高到16.2%;新增科技企业近2000户。

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介绍,目前,哈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市校所科技合作、技术研发、科技企业孵化、国际科技合作、技术转移、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等八大平台为支撑的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格局。“市校合作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李志杰说,2013年,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哈工大承办的“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成立,政府与大学沟通渠道更加畅通了。截至目前,依托哈工大组建的省工研院和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高科技企业101家,其中96家落户哈尔滨,其中奥瑞德、工大软件实现上市,清水源、新光光电、工大金涛开始筹备上市。

省会建设动力强劲

7月31日,在哈尔滨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天,省委省政府召开省会建设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省会建设工作,推进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支持推动哈尔滨发展步入快车道、迈上新台阶。

哈尔滨兴则龙江兴,哈尔滨强则龙江强。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省会哈尔滨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哈尔滨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该《意见》,我省将从财政等6个方面支持哈尔滨市建设。

省里的决策,让哈尔滨市干部群众群情振奋,干劲倍增。目前,哈尔滨市正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哈尔滨提出,主动对接在哈大学大所,落实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政策,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着力建设哈尔滨新区和哈工大两个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各部门也在纷纷行动。哈市发改委按照省政府提出的45个新经济增长领域,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研究起草了《哈尔滨市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到2020年,在巩固提升绿色食品和旅游等既有千亿级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文化体育等朝阳产业迈上千亿级台阶。

务实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5年来,哈尔滨频频在行政效能提升上发力,把推行简政放权作为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切入点,大力优化营商环境。2014年,全市共清理出57项自设行政审批事项,率先在全国有立法权城市中实现自设行政审批事项全部“清零”。

哈尔滨还持续提升审批效能。哈尔滨市先行先试,在2015年末大力启动推进了政府部门“大处室”改革,至2016年6月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中央深改办的充分肯定。通过改革,38个市政府部门和单位共减少内设处室155个,平均精简了28.13%。在今年新一轮的改革中,已完成入驻哈尔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46个窗口单位的465个审批服务事项流程再造,并全部上网运行,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哈尔滨市还探索在新区先行先试。2017年1月1日,哈尔滨新区(松北核心区)在全省首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时推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网上联合审批平台,“三张清单一张网”拉开了新区创新行政审批机制的序幕。

效能提升源于近年来的作风转变,特别是省直机关作风整顿启动后,哈尔滨重拳出击,连续曝光了一批典型作风案件,点名道姓在媒体上公布了从市直委办局主要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查处情况。通过立行立改,让群众看到了作风整顿带来的变化。哈尔滨市提出,要减少要件,发挥并联优势,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审批和公共服务办事流程达到全国最优水平。

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近年来,哈市将马家沟河道景观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2015年启动该工程,3年来共改造10.8公里,目前马家沟主城区段已实现了“污水地下走、清水河中流、曼道林中过、两岸绿成荫”的治理目标。

 

 14.jpg

 整治后的马家沟主城区段。李因楠 记者 邢汉夫/摄


这是哈尔滨市城建的缩影。过去五年,哈市累计投入城建资金2170多亿元,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管网运行保障、城市新区和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哈大、哈齐高铁正式开通,地铁1号线、3号线一期载客运营,城市三环路全线贯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进度居全国首批10个试点城市之首。全市累计拆并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2740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1%,城区新增绿地688公顷。目前,哈市正在积极推动冬季清洁取暖工程,并将持续加大治水、净气、增绿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为群众打造美丽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产业项目集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5.jpg

 

众多填补国内空白的高能级产业项目相继投产见效

实体产业振兴 综合实力提升

记者 韩波

 

 16.jpg

 哈尔滨万达文旅城。记者 蒋国红/摄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跑道南侧的一片空地上,一幢高大的敞开式建筑正在进行工程收尾,这就是即将竣工的大飞机拆解车间。填补国内空白、总投资5.5亿元的大飞机拆解基地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3.3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民用飞机拆解中心之一,服务国内及全球航空市场。

过去五年,大飞机拆解基地、中船重工燃气轮机、中航科工钛产业基地等众多填补国内空白的高能级产业项目在哈尔滨市相继投产见效;累计开工建设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821个。这五年,已成为哈尔滨市实体产业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升级进展最大、结构调整成果最多的重要阶段。

 

 17.jpg

 

 18.jpg

 

 19.jpg

 制图 杨廷


推进新型工业化 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今年,长安福特哈尔滨乘用车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长安福特新车下线,这一总投资66亿元、拥有世界级先进技术设备和全球领先生产工艺的乘用车产业,将带动东北地区汽车产业链延伸发展。

 

 20.jpg

 长安福特哈尔滨乘用车生产基地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行。记者 蒋国红/摄


发力提升实体产业的支撑能力,哈尔滨市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积极争创国家“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了东安汽车D系列发动机、哈电集团核主泵机组等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推动长安福特汽车、哈锅生产基地等项目快速投产见效。

 

21.jpg 

 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工人在自动变速器总装线上作业。记者 蒋国红/摄


一组数字记录了哈尔滨市实体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2016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食品工业加速向2000亿元产业迈进;2017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35亿元,同比增长5.4%;新增科技企业609户,同比增长12%;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规上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5.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2个百分点。

为抢占新产业和新业态竞争高地,哈市推进中国移动数据中心、圣泰生物制药、奥瑞德蓝宝石等重点项目建设,出台“点对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获批成为国家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基地。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四新经济”成长势头良好。

作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哈市加速推动传化智能公路港、烟草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金融创新区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哈尔滨银行、广发银行、汇智企业金融总部等项目建设加速。东北林业大学林大科技园、智能电力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项目建设提速,助推“互联网+”改变传统商贸业。

筑牢产业根基 精准定位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哈尔滨市启动实施“千亿级产业”振兴工程,以生物医药产业为突破口,以通用航空这一新兴产业为示范,形成改造提升一批、加速发展一批、战略储备一批“千亿级产业”和“准千亿级产业”滚动发展格局。

突出规划引领打造产业新格局。近几年哈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对未来发展规划不断进行明晰与定位。同时,哈市还制定了优化产业布局鼓励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研究制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工业扩量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的目标任务和支撑项目,积极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哈市还持续创优发展环境,项目的审批与服务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展开,并率先在全国有立法权的城市中取消所有市级自设的行政审批事项,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仅2017年,全市完成网上备案项目1727项,总投资8274.6亿元。

“新字号”撑起产业发展新未来

记者 马智博

 

 22.jpg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工作人员在调试机器人。记者 蒋国红/摄


2016年以来,哈尔滨市做好“三篇大文章”投资的亿元以上项目中,“新字号”项目达187个,占比达64.9%;累计完成投资306.3亿元,占比达75.3%。近日,哈市发改委公布的一项统计数字,改写了哈尔滨“老工业”“大农业”的产业标签,在兼顾推进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的同时,哈市发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新字号”,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撑起产业发展新未来。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携旗下50余款明星机器人产品一经亮相便艳惊四座,该集团也因此成为本届展会上规模最大的参展商。与之类似,2016年以来,万鑫石墨谷石墨产业园项目、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生产基地、光宇锂离子电池等一大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性新兴产业,进入高速建设期;机器人、智能装备、大数据等产业形成集聚态势。

2016年以来,哈市精准施策培育壮大“新字号”。采取政校企共同参股和股权激励模式,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建立项目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和微信群,对新产业新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2017年,哈市将梯次培育打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至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探索工业4.0,紧盯蓝宝石等高能级产业,靶向壮大“新字号”。

 

冰城夏都华美绽放

记者 李天池 陈贺


23.jpg


旅游

 

 24.jpg

 魅力冰城美不胜收。记者 陈宝林/摄

 

 25.jpg

 湿地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记者 陈宝林/摄

 

 26.jpg

 松花江边,雪中童趣。记者 郭俊峰/摄

 

27.jpg 

 游客畅游冬季哈尔滨。记者 苏强/摄


哈尔滨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将“绿生态”和“冷冰雪”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旅游业进入历史发展最快时期,并成为新常态下哈尔滨市转型发展的引领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实现了从冬季旅游的“一枝独秀”到冬夏“两季繁荣、四季发展”的全面升级。

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的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雕和冰雪迪士尼、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哈尔滨把酷寒转化为特色,把冰雪魅力发挥到极致,创造了世界奇迹;母亲河松花江流经哈尔滨489公里,天然形成万顷辽阔湿地,成就了哈尔滨“中国最大的原生态多样性城市湿地”品牌。

文化

 

 28.jpg

 俄罗斯歌舞律动冰城。记者 邵国良/摄

 

 29.jpg

 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记者 蒋国红/摄

 

 30.jpg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吸引全世界关注。记者 蒋国红/摄

 

 31.jpg

 夜色中的哈尔滨大剧院。记者 陈宝林/摄


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的热点,其欢乐气息和厚重底蕴深受游客们的青睐和好评,成为游客的首选。欧陆风情文化、松花江湿地文化、冰雪文化等共同铸就了哈尔滨这座“文化名城”。

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新音乐厅、中东铁路公园等彰显城市魅力的新地标相继建成,大气、神气、洋气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迷人哈夏、冰雪节、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哈马”赛事等活动高潮迭起,让哈尔滨声名远播,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执行编辑:刘晓萌

责任编辑:贾 晶